“性格”似乎永远是个充满魅力的话题,尤其在我们的文化氛围里。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修炼而使我们的性格变得“圆融”“与天地参”。
何谓“性格”?学究一点的称呼是“人格”,它常常用来指一个人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面貌。反映的是个人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的一贯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是这样形成的:
1.遗传。
父母的有些性格会遗传给孩子,但是遗传的几率到底有多大,目前还在研究中。
2.家庭环境的影响。
民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大多表现得谦虚有礼、待人亲切诚恳。而权威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往往以说谎自卫。放纵的父母造就的孩子则是缺乏独立性,胆小、自私。
3.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个中学的女学生自幼就孤僻、羞涩,动不动就伤心、哭泣。她自己也很想改变这种情形,学校就针对她的特点,选举她做学校团委的委员。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抑郁的女孩子,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养成了主动的、独立的性格。
4.社会的作用。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里饲养了 8 只同时出生的小狗,4只在自由条件下长大,另4只一直关在笼子里,从不放出,也不让它们与其它的狗来往。结果在两年之后,在笼子里养大的 4 只狗,没有一只是活泼、反应敏捷的,都明显表现出被动、防御的特点。这说明,与人交往、接触的不同,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5.生理上的创伤。
有一个铁路工人本来是一个风趣健谈的人,其他的铁路工人都非常喜欢和这位伙伴在一起。不幸的是在一次事故中,一条铁棍穿过了他的脑袋。经过医生的抢救,他的命是保住了,可是他的性格却大变,他变成了另一个人,脾气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和人争执,而且不喜欢和大家在一起
除了这种对大脑的损伤会造成性格的改变外,酒精、毒品、巨大的生活事件的打击也会使人产生性格的改变。
当我们说到要改变我们的性格时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事。同时,心理学理论还告诉我们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的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抚养方式等。
泰山易移,秉性难改。要改变我们的“性格”是何其之难。
尽管改变性格难,但良好的性格是得到长辈及他人的启蒙,经学习和实践得到巩固形成的。而不良的性格则是由于恶劣的环境、贫乏的学识、缺乏及时的矫正产生的,其中最有害的莫过于个人拒绝学习、接受调教。
良好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能很下功夫进行习惯的养成培育,也就是说,习惯是性格的最佳雕塑师。
世界大哲学家亚历士多德有过一段精彩论述,他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的行为所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所有所学,皆成性格。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2021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