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正文
学习如何生气
发布时间:2021-11-29 来源:本站原创

生气是人天生的一种情绪本能。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遇到不顺心的事以后,很容易生气,有的把气发泄给别人,比如发泄给部属、发泄给朋友,甚至那些最亲近的人。有的则不声不响把烦恼留给自己(生闷气),有的则疯狂消费、睡觉、喝闷酒,有的则写点东西、聊天等等,不同的烦躁都有不同的发泄方式,无论采取那一种方式,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从进化论角度讲,生气这种情绪必然有其功能,否则不会被保留

下来!

事实上伴随生气而来的生理变化,如心跳、血压、呼吸加快,内分泌改变等,能帮助我们在必要的情境下产生必要的行动反应。试想,如果面对威协还悠哉悠哉,没有任何反应,岂不是连生命都不保了吗?   

所以生气本身是一种很健康、也很有用的情绪,基本上没有必要强迫自己不生气。但是怎么适度的控制,成为愤怒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好好学习的。

没有人喜欢生气,因为当我们生气的时候,许多人会对我们退避三舍,对我们感到害怕,因此,我们都尽量“忍耐”“压抑”自己的不高兴,直到我们受不了。可真的发了脾气之后,我们内心的自责、后悔、负罪感又深深地缠绕着我们。“我为什么要发脾气?为什么不忍耐一下!

导致发脾气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被误会、受委屈的时候。

2. 受伤害的时候。

3. 当别人生气的时候。

4. 觉得没面子的时候。

  5.当自己情绪比较不好的时候

那么生气与发脾气,是不是一回事呢?生气了是不是一定会发脾气?其实,是两件事。虽然它们有因果关系。

生气是一种感受,而发脾气是一个行为,生气可以发脾气,也可以忍耐。也可以生闷气。它的表达方式是可以选择的,而选择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自我的自制能力”上。

一般而言,如果他认为发这个脾气对大家都有益处的话,这种有意识地有选择性地将“生气”表达出来,就是“理性”地发脾气。一般人对生气是存有误解的,以为生气是不好的。事实上,我们所害怕的是那种“失控”的“无理性”的发脾气。

人与人之间往往会有误会产生,也会有受伤害的时候,如果我们因害怕别人生气而不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就会用许多方法,例如合理化、自圆其说、忍耐、投射……等等来避免“澄清”问题,了解事实。久而久之,它们产生的杀伤力会更大,或者伤自己,如得胃病、消化性溃疡、沮丧、忧郁,甚至自杀。或者在“失控”的情况下与人争吵、冷战、打人、伤人、甚至杀人。

表达生气的技巧

1. 先要明白“生气”只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感受,但不是行为。

生气本身就像快乐、难受、愤怒、失望、沮丧等,都没有好坏的分野,它只是表达了一个人的心情,但是表达生气的行为,却有良与不良的后果,因为“理性”与“不理性”的表达方式是一个关键。要记得,一个人的感受常常是“主观”的产物,不一定是有客观的事实根据,例如,我不喜欢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因为他让我害怕,事实上,不苟言笑的人都是可怕的人吗?不是的,只是我主观上害怕这类型的人,如此而已。所以我可以有无数的理由生气,但是不见得都能有“客观”的事实来让我生气。

2.当自己觉察到生气的时候,请深深地呼吸一下,不要立刻发作,也不要忍耐,只是问问自己,我为什么生气。

3.要放下“我对他错”的观点,因为一旦有这种观点存在时,我们已经进入“偏见”“不公平”的情境中了。记住对方也是个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也会和我们一样,有自卫心,他在主观的认知上也会认为他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4.告诉对方你的感受,并说出生气的理由,给对方一个机会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形下,需要注意如何表达自己的生气感受。例如,当你觉得被冤枉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受到伤害?当你觉得受伤害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要生气。为什么?因为生气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达,其实真正的深层次体会是“难受”“委屈”。所以告诉对方你的难受、委屈的感觉,但表达时要用“我觉得……因为……”。一方面,它告诉了对方你真实的感受(主观的),另一方面,你并没有指责对方。 

一般人常用的表达是“你……,所以我……”,这种表达往往让人不舒服,因为它带有判断、指责、批评的味道,所引起的反应多半会是“自卫”的辩解。

生气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如何表达它却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我不鼓励大家去吵架、失控与发怒,但却希望大家能学习如何生气,学习适度地表达生气,这对于促进人与人的关系,对社会的和谐反而是有益处的。


【责任编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