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作用
认同作用(identification)又称自居作用。指自我与某一对象潜意识地视为等同,甚至以该对象自居,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当个体为了迎合和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时,潜意识地顺从他人或团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倾向。如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男孩模仿自己所崇拜的父亲,女孩模仿自己所喜欢的母亲,这些模仿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对儿童的心理发育及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男女青少年盲目地崇拜电影明星,就从行为举止、服装、发型等方面予以效仿,虽自己意识不到,但其外在表现确有“明星”的影子。
通常而言,认同作用的动机是喜欢和爱慕,但有时还有其它情况发生。如一位初中的男孩,自幼生活在家教严格的家庭之中,父母都为医生,父亲既不抽烟也不嗜酒,并经常给孩子讲述抽烟、嗜酒的危害,因此孩子对抽烟饮酒很反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懦弱、胆小,缺乏男子汉的气质,特别羡慕和崇拜电影及电视中的男女主人公,潜意识地认为他们抽烟喝酒是有气质、有个性,是成熟和骄傲的象征。因此,在合适的环境中他也不自觉地抽烟和喝酒,以显示自己的气质和成人感。该男孩虽然意识到抽烟喝酒的危害性,并对抽烟喝酒很反感,但他又觉得这是应付困境和思考问题的好办法,是男子汉的象征。这种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认同的现象,称为“反感性认同作用”。
有时个体经常受强者的欺负、凌辱、恐吓、威胁和打骂,内心焦虑、紧张、害怕,对强者极为反感。但自己又无能为力,难以改变现实。结果去模仿强者,欺负、恐吓比他弱小的个体,以缓解自己被人欺负的紧张恐惧心理。如一个在敌视恐吓和打骂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强者的行为模式,成为一个易激惹和具有攻击性的个体。这种与恐吓者认同的现象,称为“向强暴者认同”
有时个体失去了他所敬仰、爱戴和喜欢的人时,会不自觉地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以慰藉心灵深处因失去所爱而产生的痛苦。这种因内心失去所爱而产生的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和行为,叫做“向失落者认同”。
认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使用过甚或不恰当可出现病态心理和行为,如精神障碍病人自称为某伟人,电影明星或名人的后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