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知识小科普 >> 正文
    • 心理知识小科普

心理韧性

发布日期:2023-11-10    浏览次数:

什么是心理韧性?心理韧性,英文为Resilience,原本是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的程度,回弹的程度越接近原状,代表该物体韧性越好。心理学将其引申为面对严重威胁时,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的现象。也就是说,心理韧性是一种性格特征,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如何处理压力。国内积极心理学领头人,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心理韧性就是从逆境、矛盾、失败甚至是积极事件中恢复常态的能力。

心理韧性包括复原力、毅力和反脆弱力三部分:

1.复原力。即一个人在痛苦、挫折、磨难和失败等各种压力的挑战下,依然可以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2.毅力。就像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所说的“小沙粒”一样,无论怎样去碾压,它都不变形,向着长期的目标,即便经历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

3.反脆弱力。纳西姆·及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写道,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这种现象,就叫做反脆弱性。

那我们如何提升心理韧性呢?

1.培养目标意识。我们在心中装着目标,哪怕失败了,注意力也仍然在想,我怎么达成目标,而不是自怨自艾。我们可以做一个“目标表”,里面可以是你的人生目标、年度目标或月度分解目标,甚至是今天的小目标。

2.发掘自己的优势。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自己的能力,甚至会不由自主要地妄自菲薄。我们可以通过回忆、分析以前的经历,帮助自己更清晰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客观地看待自己,原来我还完成了很多在别人看来艰难的事情。

3.跳出当下视角。当我们的思维与当下的境遇保持距离时这种距离就会让我们更客观、更理智、更有分析能力。

4.“装”积极。我们的身体可以反向影响我们的心理,比如:走路的时候抬头挺胸,走路的步伐快-些,说话的时候声音稍大一些,学习上更主动一些,穿衣更正式一些,这些“装”都会从身体层面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作用。


Baidu
sogou